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4、革新 ...

  •   “十七公主?”楚兰舟之前从未听秦泛提起过,如今突然冒出来,甚至还是个大反派?

      她们刚来到这个地方的前几年,秦泛经常以故事的形式,和她说这里的人和事,但她怎么不记得有这个人?

      其实不仅是晟颜柔,还有很多人秦泛都不曾和楚兰舟说过。

      原因无他,每当秦泛提起其他的女子时,她总觉得楚兰舟身上的气压低,低得她仿佛要喘不过气来。

      秦泛自然知道是什么原因,所以就尽量避免提到女子。

      后面她们都各自忙起来,聚在一起的时候,只想知道对方身上的近况,秦泛也就极少再和她聊后面会发生的事了。

      秦泛望着楚兰舟的眼神有些委屈,现在楚兰舟主动问,她肯定是要说的,可是她说了,她又生气了肿么办。

      “宝宝,晟颜柔不重要,虽然她是大反派,但是最后也是我这个大正派的手下败将,我们就不提她了好不好?”秦泛走到楚兰舟的面前,轻晃着楚兰舟的手,软着声音道。

      “好,那以后都不提她。”楚兰舟轻轻一笑,不提便不提,只要以后她不会伤到秦泛就好。

      其实大部分事情,楚兰舟都会依着秦泛,即便是她比较介意的事,只要秦泛和她解释,她都不会放在心上。

      她的心上放不下太多人,单单一个秦泛就足矣。

      武举持续了整整十四天,从第一门齐射,到最后一门的兵法,层层筛选,只留下了十一人。

      除了秦逸留下的四人外,余下的七人中,有秦泛早已安排好要入朝的两人、晟颜柔手下的两人,杨迟衣和花渊微各安排了一人。

      还有一人清清白白,是真正的百姓出生,靠着自己的实力考进来的,而他的成绩,也是最后一名。

      若依着原书中的剧情走向,他的排名该是中间左右。

      不过有了秦泛安排进来的六人,又将原先的六人淘汰,他的排名便只能排在最末了。

      温云长,未来周国第一个因军功被封为外姓王的人,此时正因最后一场兵法策论的失误,将自己关在客房里,翻看着那本早就被翻烂了的兵法书,尚不知他已然中举,以后有数不尽的兵法策略等着他去学习。

      放榜名单在武举考试结束三天之后公布,温云长连着看了两天两夜的兵法书,最后一天睡了整整一天。

      放榜的那日更是早早地守在了放榜栏之前,心里虽然做好了落榜的准备,可依旧希望自己能中举。

      如今他身上的盘缠已所剩无几,若是没中,只能连夜回家了。

      榜贴上之后,温云长紧张地从最后一名往前看,越往上看心越凉。

      看到前二十名时,原本已经打算放弃了。

      却听到身边的人好像念到了他的名字,原本他还以为是自己的错觉,直到提到他名字的人越来越多,他立刻往前看去。

      第十一名!!!

      他中了!!!

      本次武举是晟国第一次开设,与科举不同,一年一考,只取前十一名录用。

      余下递减十一名,可在下一年只用考本次分数最低的一门。

      再往下递减十一名,则是考分数最低的两门。

      最后十一名,下一年只用考五门。

      每次武举,也只会放前六十六名的名单。

      而温云长刚好考到第十一名,是今年武举的幸运儿。

      与此同时,温云长这个人的名字,也出现在了各大臣的府中。

      其他的十人,大家心照不宣,都有些猜测。

      陛下想从全国选拔人才,但选来选去,大部分人也是出自朝中权贵的府中,不过又是权力的重新划分。

      选出来的十一人,并没有立刻封官上任,而是交给了秦泛,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全方面学习训练。

      从骑射、武器、兵法等,挖掘出这十一人各自的长处,并将其发挥到到极致。

      这么一件重要的事,晟颜卿甚至没有丝毫的考虑,直接交给了秦泛。

      吐谷浑的确是一大患,秦泛不信慕容啸隽真能遵守五十年之约。

      所以未来晟国与吐谷浑之间必有一战,或者说她与慕容啸隽之间也必有一战。

      秦泛知道上次能胜了慕容啸隽,有运气的成分,若再来一次,孰胜孰负,便不好说了。

      吐谷浑不仅有慕容啸隽,慕容尧也不容小觑。

      可放眼整个晟国,却无一可用之才。

      即便崔云是个可塑之才,可若让他去攻打吐谷浑,也还差些火候。

      所以即便知道这十一人之中,有近一半的人,未来或许都是她的敌人,她也会毫不保留地教他们兵法策论。

      先国后家,无外忧,才能安心内斗。

      秦泛原先的副考官,若考究起来,隶属礼部。

      一旦负责十一人的训练,甚至是针对吐谷浑的作战训练,便隶属兵部了。

      不过秦泛却不隶属于任何部门,她只用听从晟颜卿一人的话。

      而秦泛的大红色官袍,也终于换成了盔甲披风。

      武举结束后,杨迟衣去洛城调查洛城刺史之事,也尘埃落定了。

      说是查案,但实际上只是走一个流程,所需的定罪证据早已上奏,杨易达最终被斩首,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不过这个流程由杨迟衣来走,既可以将杨府从此案撇清,也能为杨迟衣贴上一个大义灭亲的殊荣。

      或许因为杨易达并非杨迟衣亲子,又或者他原本便是杨迟衣的权力工具。

      所以当他做了危及到杨家利益的事时,便会成为一个随时可弃的废子。

      杨家是世家大族,与崔家不相上下,但到了杨迟衣这一代却逐渐衰败。

      尤其杨迟衣的三个嫡子,更无一人可堪大任。

      未免杨家在他的手中葬送,杨迟衣便从外面挑选聪慧之人,认作义子,从小养在身边,悉心教导。

      杨易达从小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聪慧,更是通过杨迟衣设置的层层筛选,从数百名孩童中脱颖而出。

      杨迟衣一面对他寄予了厚望,一面又担心他非自己亲生,羽翼丰满时会超过了他,所以又时常打压他。

      杨易达便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中长大,直到他考中状元,娶妻开府才真正离开了让他水生火热的地方。

      可十几年的习惯早已养成,他一面抗拒着杨迟衣,一面又希望得到他的认可。

      杨易达虽然顶着杨府四少爷的身份,但只有他知道他这个四少爷甚至不如杨府的下人。

      平日里的吃穿用度虽然不会被苛待,却也不会有多余的银钱。

      立府搬出去后,各项开销,人情往来更多,他那微薄的俸禄根本不够。

      而杨迟衣又是一个喜欢大排场的人,逢年过节他回杨府看望,带的礼物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他也只能利用官职之便,做些牟利之事。

      这些朝中的大臣基本上都做过,也算是一种隐形的俸禄。

      随着他的官职越高,能做的事也就越多,每次送去杨府的银子礼品也就越多。

      杨迟衣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送上门的财,他向来不问来路。

      况且有他这个辅政大臣在,他的门生更是遍布朝野,即便有一天事情败露,他也不信有人真敢查下去。

      可没想到最后是他亲自来查,且是他自己求来的。

      杨易达在得知杨迟衣是他的主审官时,原以为他是来救他的,直到他在牢房里见到他才知,他是来亲自送他上路的。

      小时候他跟着杨迟衣进了杨府,以为自此就有一个家了,没想到他依旧是外人。

      即便他为这个家做了这么多,依旧随时可弃。

      或许是哀莫大于心死吧,又或者他想在死前为杨迟衣做最后一件事。

      杨易达交代了他这么多年做过的所有的事,并交出了与大臣们平日往来的所有账本。

      除贩卖私盐,他们还一起贪污受贿,买卖官职等,所涉银两现银便有上万两,加上田产、房产、商铺等,不可估量。

      不知是杨易达有所隐瞒,亦或担心若他的事情败露后会牵连杨家,所以从不与杨家人往来,账本中有记录的官员,竟全是和花渊微有关。

      此次涉事官员,除杨易达之外,还有十七人,皆是五品以上的官员。

      此案一过,杨迟衣和花渊微可以说是两败俱伤。

      因杨易达是正三品官员,即便定罪,也需押送回京,由圣上亲自下旨。

      或许是不愿进京,杨易达自缢于洛城的牢房中。

      至死,他都没有做过一件抹黑杨家,让杨迟衣丢脸的事。

      杨迟衣回京上报后,晟颜卿念在杨易达主动认罪,又交代出所有涉事官员,赦免其家属,并准其保留全尸。

      杨迟衣吊唁杨易达时,第一次反省他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不过这种情绪,也仅仅维持了片刻,又恢复成了平日里的老谋深算。

      他今年虽然已经六十了,但在朝堂还能再支撑几年,还可以培养另外一个‘杨易达’。

      不过,这次便没办法从年幼时开始了。

      洛城之案,让朝中所有官员过了一段战战兢兢的日子。

      徐进冲负责的三省官员拟定,也受到了不少的影响。

      原本既定的官员获了罪,短时间内又无可替补的官员。

      所以本会在武举结束之后,便可改完的三省制,硬生生拖到了洛城结案后。

      好在距离明年的科举考试,也仅有几个月,科举之后,朝中又可增添不少新鲜血液。

      晟颜卿看了三省制后,又做了些修改,最后定下徐进冲为中书令、杨迟衣为门下令,花渊微则为尚书令。

      余下各省官员,就按照徐进冲编写的来。

      原先三大辅政大臣,如今各自负责一省,依旧互相牵制,可彼此的职责却更加明确了。

      徐进冲虽然是在官员原有职责上,重新分配,但多多少少也进行了调整。

      离开了自己的舒适区,又是改革的新政,各官员办事效率或少或少都受到了影响。

      而作为本次制度改革的最终决策人,晟颜卿也累倒了。

      初时他还能让武珝念给他听,或者让她说一说见解,可随着堆积的奏折越来越多,晟颜卿已无心再批阅,只能让武珝代为批阅。

      武珝也在段时间,真正地接触到了最核心的政权。
note作者有话说
第44章 革新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