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6、第一百四十六章 ...

  •   福临也知道了董鄂·宛如想要离开京城的事情,他怎么会乐意?

      六年多前,他会乐意董鄂·宛如跟着鄂硕去四川,无非是为了她阿玛的前程,当然她那个时候年纪还小也是一个问题。

      现在福临也接受了一些不得不承认的事实,那就是他未来的福晋得对他的前程有帮助,鄂硕到底官阶不高,而且董鄂一族最大的一支还是何和礼,他额娘和东果公主现在的关系不错。

      就算大玉儿要在满军旗里面给他挑选福晋,董鄂氏在名单里,那个人选也不会是董鄂·宛如。

      所以在鄂硕为了前程外放为官,是福临乐见其成的。

      福临对董鄂·宛如是真的一片真心,他现在也尽可能的让他的筹码变多,添一些实力,就是为了以后在挑选福晋的时候,多一些自主权,也许到了那个时候,他不需要福晋家族势力的帮助了呢,那样的话他就可以娶心爱的女人为福晋。

      可是没想到现在他最心爱的女人要跟着阿哲离开京城去蒙古。

      不提福临和坤宁宫一脉的不和,就从达哲离开京城已经六年多一次都没有回京城来看,女人想要在外面靠自己闯出一片天来有多难,要是阿哲也在外面混不出个人样来,那宛如岂不是也要被连累好几年不能回京城。

      福临并不看好阿哲,他也不想宛如跟着她离开,“吴良辅,你去找应熊,让他……”

      吴良辅听到福临的吩咐,心里一惊,没想到他家主子这么有想法,只是这能成功吗?但不管能不能成功,吴良辅也只能听命令行事。

      吴良辅刚从南三所出去,苏茉儿就来请福临去钟粹宫一见。

      福临已经去了户部,大玉儿找他也是问他公事上的事情。

      “我听你十四叔说你最近有点浮躁?怎么?在户部干的不舒心?”
      “额娘,户部根本没有什么钱,就算其他五部来要钱,也都是从皇阿玛的私库里取钱,手续都不是从户部这边走的。”

      福临说完发现大玉儿很淡定,好像他说的这些是正常的事,如果福临没有当过皇帝,可能也以为是正常的,可明明上一世并不是这样的。

      上一次皇阿玛过世虽然突然了一点,但是他登基以后所有事情很快就在多尔衮的帮助下理顺了,国库加上皇阿玛的私库存银少了一点,只有三十二万,但是金银玉饰算上的话足有二千六百多万了。

      别觉得多,满人打天下本来就是靠以战养战,而且满人不允许私藏金银,也就是说在战场上你抢到的玉器首饰没有金银才属于你的战利品,一旦首饰是金银做的都要交公。
      这么一算金银首饰总量是一个惊人的量,那些价值不高的金银首饰直接花了打成金子银子,但大部分还是原模原样的保存在皇太极的私库里。

      作为上一世最大的赢家,这一切都是福临继承的,他知道的一清二楚。

      别看福临上一世说孟古青奢靡,其实他的其她女人也不是节俭的性格,而且福临给她们的赏赐也大多是私库里的金银首饰,委实谈不上谁更奢靡一点,只不过福临那个时候对孟古青已经没有什么感情了,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没有感情了,好一点的顾念两人以前的感情把她当陌生的故人看待,差一点的也就是永不来往的旧情人。

      更差的当然有,数量还不少呢,就像福临这样的,恨不得把丑话都把女人身上扔,好像他们是不死不休的死敌,而不是有着百日夫妻似海深的夫妻。

      这一世他皇阿玛都已经入关了,福临很肯定不管是国库还是私库里的银钱肯定是比上一次更多。

      毕竟当初李自成被皇阿玛赶出京城的时候,那叫一个抱头鼠窜,李自成的部下搜刮到的民脂民膏还有从京城官宦富贵人家的钱财可只带走了一小部分。

      这留下来的大部分钱财可都被他皇阿玛接收了。

      福临之前还想着如果他能进户部,就相当于有了夺嫡的第一块基石。

      可是现在看来,就算再多也不关户部的事。

      正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掌握大量钱财是福临现在最迫切要做的事情,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的收拢人才。

      可没想到国库里只有四十多万两银子,这笔钱财在赋税没有收上来之前是不会动的。

      可赋税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收上来呢?皇阿玛入主京城的那一年,就减免了京城以及京畿地带三年的赋税。

      等到一统南明之后又减免了三年的赋税,真正算起来赋税真正收上来也就这三、四年的时间,可赋税重新开始收也有要求的。

      满人在汉人的眼里是异族,皇太极为了民心,是按两税法收赋税的。

      也就是朝廷分夏、秋两季征税,每户人家按照田亩和资产多少交纳税钱。

      皇太极对明朝的历史研究很透彻,他知道洪武时期规定,官田每亩征收粮食五升三合五勺,民田每亩减两升,分别合0.0535 石和0.0335石,这个标准是比较低的。

      皇太极便以这个标准实行大清赋税,当初这个赋税标准刚皇榜公告天下的时候,皇太极安排在民间的眼线就纷纷给他上折描绘了老百姓们对陛下的恩典的感激之情,而且现在是大清建国初期,皇太极又是一个大权独揽,威严日重的皇帝,没有大臣敢在他的眼皮子底下作乱,就算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的官员们也暂时没有被眼前利益所腐蚀,朝廷风气好,他们也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希望能名垂千古。

      福临想起那个时候的他,也觉得他皇阿玛是一位爱民如子的仁君。

      可是如今面对‘空空如也’的国库,福临一点手脚也不能做,毕竟整个国库也就四十多万两银子,他从中拿个二、三十万两,相当于大半个国库都没了,肯定很快查到他身上,这样自毁前途的是福临是不会干的。

      也就是现在他不能得到好处了,福临开始觉得他皇阿玛减免赋税,降低赋税标准的行为,纯纯就是用银钱来收买民心。

      福临并不看好这样收买来的民心,在他看来只有像他上一次那样聪明好学,励精图治,整顿吏治,用人不疑,安抚百姓,以身作则当一个节俭的皇帝,才是真的能够让万民归心。

      福临又哪里知道他和皇太极的起点压根不在一条线上。

      上一世虽然皇太极并没有入关,但已经为接下来的清兵入关打好了稳固的基础。

      福临作为年幼登基的少年皇帝,身边又有豪哥和多尔衮的辅助,可以说的上是在政事上顺风顺水,更准确的说应该是政事压根用不着他一个小屁孩担心。

      豪格虽然在皇位争夺战中失败了,但是他也不是一个只顾个人利益,罔顾大清利益的人,他在和大明的战争中还是能够做到和多尔衮这个摄政王统一战线的。

      而多尔衮呢,他虽然一朝得以登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摄政王高位,但是他也没有一朝得势就把豪哥除了,就算心里再想行动上还是慢慢来的。

      所以大清才能那么平缓的过渡政权。

      至于福临每日的期盼也只有一个,希望早日成亲,这样就可以亲征。

      可等到多尔衮病死之后,他真正的亲征的时候,他也没做出什么令百姓安居乐业的好政绩。

      反倒是为了加强皇权集权做出了不少昏招,完全是想到一出是一出。

      先是利用当时满族贵族内部对多尔衮多年的积怨,于顺治八年借苏克萨哈等告多尔衮‘谋篡大位’之机,没收了多尔衮的财产,接管了多尔衮原先统领的正白旗。

      同时下诏,命一切奏章“悉进朕览”,不再经过原辅政大臣济尔哈朗转呈。

      到了顺治九年,福临又下令停止诸王、贝勒、贝子管理部务,以限制和削弱满族贵族旗主的权力。

      可福临压根没有那么大的能力能够力压当时的那些旗主诸王贝勒,造成了当时政事上不少的混乱。

      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福临只能拉拢当时的几位异姓王,当时的几位异姓王又以平西王吴三桂为主,福临便将皇太极的皇十四女封为和硕公主,赐婚给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

      在赐婚的同时,福临又给了异姓王不少赏赐,也是这些恩赏让他们的势力开始迅速发展,这些在当时倒是让他的政令减少了不少的阻碍,但后来的危害更大,就是他对异姓王的纵容,以至于后来会成为康熙时期附骨之疽的囊虫,康熙时期的三藩之乱可是死了很多人。

      在军事上,福临加紧镇压农民军余部和明朝残余势力,到顺治十五年,全国战事基本平息后,福临进一步采取措施,支持地主‘复业’以及恢复乡绅们的特权地位。由于实行了笼络汉人官僚地主的政策,大量吸收汉族官僚、地主、士人参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满汉之间的矛盾,加强了清初的统治,但是普通老百姓的日子更难过了一点。

      顺治十七年,福临颁布‘迁海令’,强制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其目的是为了削弱郑成功等沿海一带的抗清势力,切断他们与大陆的联系。实行‘迁海令’的结果,不但阻碍了海外贸易的正常发展,而且造成千百万沿海居民流离失所,成为流民。

      宝华还觉得之后康熙会下禁海令也是受了福临政令的影响,而康熙又影响了他的孙子,以至于会闭关锁国几百年。

      当然,宝华对福临的评价很低,也是有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她就算是一个修真的鬼修,也有着主观意识,又哪里能强求她客观评价福临。

      这都是上一世发生的事,这一世的福临别说当一个贤明的君主了,就连君临天下的机会宝华都不会给他。

      扯远了,还是回到钟粹宫里的母子谈话。

      看到福临这面有难色的模样,大玉儿了然的说道:“你皇阿玛那个人我了解,他既然肯让你去户部,那户部必然没有什么利益可图,而且你十四叔就是户部尚书,对于户部的情况,我也略知一二。”

      福临不解道:“那额娘你当初为什么?”

      “为什么让你谋求进户部?还宁愿舍弃洪承畴这颗棋子?”大玉儿笑了笑才说道:“福临,你现在还小,不懂,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虽然现在户部的权力不够大,但到底是六部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它的权利不会一直受到限制,你皇阿玛也不会一直放着国库空空如也不顾,到了一定时候,这户部自然要开始行使它的权利,那时候才是你大展拳脚的时候。”

      “那要等到什么时候?”自从到了福临该亲征却没有登基的时间,他的耐心便慢慢减少了。

      “别急,要有耐心。”大玉儿也发现福临性格里的缺陷,她想要纠正他,所以就没有说她的猜测,现在赋税已经开始收了,户部肯定很快就会运转起来,毕竟皇太极的私库还是比不上户部国库的运转机制的。

      福临如今进户部是最好的时机,只是毁了洪承畴这么一颗好棋子,大玉儿心还是有点点抽抽疼。

      **

      淑妃在听到十三公主让身边伺候的人准备出行的行李以后,就知道了她的女儿是打定主意要违逆她的意思了。

      这怎么可以,她不允许。

      可是如果去找皇后的话,就算最后的结果如她所愿,淑妃也不愿意低这个头。

      想到前几天娜木钟跟她说的那桩婚事和保证,淑妃愈加不想要十三公主离开了。

      十三公主以为她跟着阿哲那个姐姐就能有什么好的,到最后还不是得找一个人嫁了,与其到时候,好对象都被其他人挑走了,她只能在歪瓜裂枣里面挑选额驸,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走这些弯路,直接一步到位呢。

      十三公主真的是不懂她这个当额娘的心,现在不懂,等到以后她自己当额娘了,也就懂了,到时候她肯定会后悔年轻时做的一些错事。

      与其等她以后会后悔,还不如现在她这个额娘当一个坏人直接斩断她这些不该有的心思。

      “陛下在哪儿?”
      淑妃身边的大宫女沉默了一会儿回道:“陛下已经下朝回宫了。”

      大宫女这嘴里的回宫自然就是回坤宁宫,只是作为淑妃娘娘身边最信赖的大宫女,她深知她家娘娘对皇后娘娘的妒忌心,所以每次问到陛下的行踪的时候都不敢明说坤宁宫。

      但即使是这样,淑妃娘娘每次听到她的话都会黑脸。

      可这次好像不一样了,淑妃娘娘不止没有生气,反倒还笑着说道要去坤宁宫找皇后娘娘。

      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啊,大宫女知道她家娘娘肯定不对劲儿,不定是有着什么打算呢,她想劝可以知道她家娘娘是不会听她的,只希望她不要做会惹怒陛下的事情。

      大宫女的顾虑也是有道理的,淑妃想到坤宁宫找皇太极就是打算去让皇太极知道博尔济吉特氏这个女人在后宫是怎么样的一手遮天的,她想要让皇太极重视起这一点,毕竟博尔济吉特氏和她可不一样,博尔济吉特氏有自己亲生的阿哥,她要是利用后宫的势力给智亲王铺路,那陛下的安危都会出问题。

      淑妃觉得关系到自身的安全问题,皇太极肯定会对博尔济吉特氏起疑心。

      到了坤宁宫宫门口,淑妃远远就听到了皇太极的笑声,那样畅快开心的笑声,等笑声暂时停下,淑妃才慢慢走近坤宁宫。

      坤宁宫看守宫门的宫人早就发现了她们,已经进去跟宝华禀告过了。

      所以淑妃带着大宫女一靠近,就被宫人请进了坤宁宫。

      淑妃眼睁睁的看着皇太极舒展开来的脸再见到她的时候,微微皱了皱眉头,她多想靠近皇太极抹平他的眉头,可是她知道没等他靠近皇太极就会喝止她,所以就没做这多余会让她大庭广众之下,在宝华这个情敌眼下丢脸的事。

      淑妃给皇太极请了安,又对宝华行了半礼,才慢慢站起来站在一旁露出发愁的神色,她没有先开口,只是拿着手帕按按眼角。

      宝华坐在皇太极身边没有任何的动作,她早就看出来了淑妃是来给她下眼药,她也没有大气给淑妃台阶下的想法。

      她其实更想做的就是离开这里,给淑妃和皇太极两个人私下说话的空间,可在宫人禀告淑妃来的时候,宝华想起身离开却被皇太极拉住了手,让她坐着不用动。

      宝华没有说话,皇太极也没有说话,淑妃感受着沉默的气氛,等了好一会儿,只能自己开口道:“陛下,十三她……”

      才说了五个字,淑妃就一副难以言喻的表情住了嘴,为难的看着宝华。

      在外人眼里就是,她有什么话想要说,可是又顾虑着宝华,她这欲言又止的表情就是希望皇太极能屏退左右,包括宝华这个皇后娘娘。

      到了这个时候,皇太极开口道:“十三要离开京城的事跟朕说过,她有这个心,朕很欣慰。”

      实际上淑妃还是晚了一步,早在前几天十三公主就找了皇太极,把她的想法告诉了皇太极,该怎么说呢?比起会惦记他皇位的阿哥们,皇太极对公主们的态度更好,不是特别为难的事情他都会成全她们。

      因为皇太极的欣慰两个字,淑妃接下来的话都被噎在了喉咙里,陛下都说欣慰了,她又能说什么呢。

      她不信皇太极这么聪明的人不知道她想说的是什么,可他这明摆着就是不想听她说话,站在博尔济吉特氏那个贱人身边。

      就这样淑妃兴冲冲的来,灰溜溜的离开,她原本以为就算她比不上宝华,但念在她为皇太极生了一位公主的份上,皇太极对她总有一点感情的,没想到还是比不过博尔济吉特氏这个女人。

      宝华注意到了淑妃离开之前隐秘的看她的那一眼,她并没有放在心上,这样的眼神她看得多了,比淑妃更恶毒更隐蔽的都有。

      而且淑妃并没有多大的杀伤力,她的嫉妒心,对于宝华来说只不过是小打小闹。

      **

      那天闹过以后,淑妃好像认命一般安静下来了,可宝华她们都知道,淑妃心里不满着呢。

      可就算淑妃心里再不满,跟着阿哲离开的人选很快就定下来了,十三公主赫然就在其中。

      毕竟是生她养她的亲额娘,十三公主要离开京城了,连归期都不知道是几时,自然要去翊坤宫道别。

      十三公主以为额娘总算接受现实了,她没想到被拦在宫门前进不去。

      大宫女倒是怜惜的看着她从小看着长大的十三公主劝道:“公主,娘娘都是为了您好,你就算不考虑其她,也要想想这么些年娘娘对您的一片慈母心……”

      十三公主并没有打断她的话,额娘身边贴身姑姑会对她说这些话肯定是她额娘在背后示意的。

      她额娘一直不愿意她和坤宁宫走的近,更不愿意她跟着十二姐离开京城,可皇阿玛已经同意,她额娘只能咬着牙认了,大宫女会这么跟她说,肯定是因为淑妃想要让十三公主自己放弃十二公主离开的事。

      只要是十三公主自己不愿意走,淑妃满意了,皇太极也不会怪罪她。

      可十三公主要是那么容易改变主意的话,也不会起跟着十二公主离开京城的念头了。

      十三公主考虑到她和淑妃之间的母女情,只是听完大宫女的说教才回道:“姑姑,本宫明日就要离开京城了,额娘就拜托你了。”

      既然淑妃不想见她,十三公主也不想强求。

      大宫女:“……”她只是一个宫女,即使是淑妃娘娘身边贴身的大宫女,也不敢在态度强硬的十三公主面前做什么,更别说拦人了。

      淑妃听到十三公主直接离开的消息,摔完了殿内所有的摆设,“本宫就知道她和她皇阿玛一样,被博尔济吉特氏那个女人迷昏了眼,早知道她这么不孝,当初生下她的时候就应该直接溺死她……”

      淑妃会这么说,当然是因为翊坤宫里现在都是她的人,她就算说了这些话,也不会传出去。

      等淑妃发泄完以后,她基本上已经把十三公主这个亲生女儿都抛出脑后了,就是第二天十三公主的车架离开的时候,淑妃都没有出面,借口她身体不适避开了。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46章 第一百四十六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