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千古唯有张居正2 ...

  •   朱棣咽了一口唾沫,小声道:“可能……可能是大哥哪一辈的子孙无嗣,才叫当弟弟的小宗入继大宗……”话没说话就被无语的朱标回身敲了个头栗:“你个乌鸦嘴!快别咒我的子孙后人了。”

      朱元璋却觉得他说得略有些道理,于是浅浅地放过了他。

      但心里还是存着一片阴影。

      京师怎能迁到北平去?

      朱元璋是想迁都的,南京太偏向南边了,朝廷对北边的掌控太弱,北地一直动荡不安,天长日久恐生割据之祸。朝臣们提出的迁都之地,有长安、洛阳、应天和汴梁,而他最属意的地方也都在关中,还想着将来要叫标儿去关中巡视,看看适不适合做都城。

      可他从来没想过迁都北平。为何他要将几个年长又有军事才能的儿子都分到长城边塞为王?自是因为北元残余势力从未被彻底歼灭。朱元璋曾命徐达、蓝玉等开国老将前后八次深-入蒙古重创北元,但那群鞑子总如春风吹又生的野草,屡屡死灰复燃!

      真是气煞俺老朱!

      老-二封秦王,以后就要驻守陕西。老三分晋王,以后驻守山西;老四封燕王,将来就是为了要派他镇守北平!北平是面对蒙古残部最前沿的前哨之城,那座城,也是九-大塞城之首,怎能为国都?

      难不成是不知哪一代上标儿无继,叫老四的子孙入继大宗,因世代住习惯了北平,就将京都迁过去了?

      那不是胡闹么!

      离鞑子那么近,怪不得会被人蒙古长驱直入打到都城之下呢!

      但也是国君无能之故!那叫嘉靖的定然也是个鳖孙!

      朱元璋愤愤不平。

      还有,那张居正虽然能干,怎还得了个首辅的名号?朱元璋心底警惕非常,为了加强集权,他早已废除了宰相,全部活计都自个干。怎么后头听那后人女子说“明只一相,张居正也”,取了个掩人耳目的首辅之名就当他老朱听不出来了么?这张居正分明就是大明宰相啊!而且那首辅的意思难不成是有数个宰辅,而张居正为首?大明朝的宰辅竟然还不止一个么?真是荒唐至极!那这皇帝岂不是什么都不用干了,成天玩不就成了?(从某种意义来说,朱元璋也算堪透了嘉靖和万历朝能够半自动化的部分原因。)

      臣强君弱,何尝不是一种祸患呢?

      朱元璋又多生了一肚子气。

      但总而言之,那张居正好歹还是个好的,能干!一年之间充楹国库300万两,又能锐意进取,施行新政、安定边患。这样全面的能臣干吏,哪怕朱元璋都有些眼馋。

      这样的能臣,能将那烂泥都扶上墙,若能遇明君,定然更为得力!哎,可恨遇到的是老四这不争气的后人,真是糟蹋了我大明的贤臣。

      不成,朱元璋决定防范于未然。

      “标儿啊,雄英三岁后,就让他到启明殿中,咱要亲自教导他!还要叫他多多习武、强身健体。”朱元璋说着说着还有点嫌弃地瞥了眼朱棣,“还有雄英日后的正妃,旁的都不要紧,只要身家清白、品行端正就好。顶顶要紧的是得挑那等身强体壮、屁-股大会生娃的女人,这事儿咱要记在祖训里,才不会叫你将来断了承续!”

      谁家皇帝能把选王妃要屁-股大这事儿放祖训里啊?
      朱标无语:“……是。”

      朱棣委屈:“爹,您说大哥就说大哥,瞪我-干嘛!”

      “还不都怪你!子孙后人如此不争气,叫咱大明只续了两百多年!”

      朱元璋耳聪目明,没忘了仙迹中还说大明国祚两百多年,两百多年虽不长,但也不短了!朱元璋只在心里唏嘘了一小会儿,便释然了。他自然希望朱家江山千秋万代,但朱元璋是个实在人,也知道后代子孙多有不争气的,那些地主老财家都屡屡有富不过三代的,皇帝家也不能幸免啊!他老朱起于微末,朱家王朝能延续两百多年,也不算差了。

      随后又想起那后人女子说,明朝两百多年那么多人里头她只喜欢一个叫朱迪的,另一个便是那张居正。嘿,这朱迪也姓朱,也不知是不是他老朱家的?又有何功绩,竟能被后人铭记于心啊?

      顺带,朱元璋也有点含酸。

      这后辈女子,怎不知道也崇敬崇敬咱?

      没咱,能有后头这些不肖子孙么?

      忒没眼光。

      不提老朱略微破防,画面中仍在继续。

      【改-革没有不得罪人的,被损害了利益的改-革反对派想尽办法、层出不穷地构陷他、给他泼脏水,一会儿污蔑他乘三十二台大轿,一会儿拿他夺情不为父亲守孝大做文章,又说他收受贿赂为亲儿子开科举后门,总之,他们都想让他死,只有这个人死了,推翻新政,他们才能无所顾忌地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张居正是劳累过度才病死的,他去世后,内阁党争越发激烈,朝堂闹得乌烟瘴气,万历也成脱-肛野马,无人能管束。先前对万历管教得非常严格的李太后,也对这个儿子失望了,她退居深宫,不再问政事,不管万历罢工不上朝或是闹出什么荒唐事来,都紧闭宫门只当不知道。

      万历皇帝和他爷爷嘉靖一样,浑身都是反骨,有点精明但又不多,还自私自利爱敛财!张居正病逝第二年,他就暴-力推翻了张居正的改-革、褫夺了他所有荣誉称号,抄家不算,还将张居正的儿子通通下狱,逼得其长子张敬修在狱中自杀,其他子嗣也都流徙发配烟瘴之地。万历朝同情张居正的人很多,但碍于万历皇帝对张居正出乎意料的恨与狠绝,无人敢为他伸张正义,甚至连说一句公道话都不敢。

      直到万历四十二年的年初,京城又降大雪。

      这一年,距离张居正离世已三十余年了,六十九岁的李太后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许是这场大雪让她又想起了曾在雪中独行的张居正。她也成了唯一一个敢在万历面前怀念张居正的人。她临死前或许也醒悟了,皇帝不行,大臣也够呛,如今朝廷败坏成这样,满朝文武谁又能成为张居正呢?她含泪对万历说:“人人都有私心,唯独张先生没有。”

      可是万历仍旧没有为张居正平反。

      我们都说大明两百多年只出了三个天才神童,除了唐伯虎、徐渭之外,便是张居正。他两岁认字、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二十三岁为进士。这样一个聪明绝顶之人,会看不穿身后事吗?他早就知道自己死后不会有好下场,他也早已做好了殉国殉道的准备,在改-革反弹巨大的“京察事件”中,他向吏部尚书杨博剖明心迹:“为天下的长治久安,为富国强兵的实现,仆将以至诚至公之心,励精图治推行改-革,纵刀山火海,仆置之度外,虽万死而不辞!

      之后,他又在给朋友耿定向的信中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即使“蒙垢致怨”,也“无畏于浮言也”;他在《答河漕按院林云源言为事任怨》中说:“念己既忘家殉国,遑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孤不畏也。”

      “机阱满前,众镞攒体”,
      哪怕前路都是陷阱,哪怕万箭穿体,也不畏惧。

      虽千万人,吾往矣!

      怪不得人说,他是大明最后的风骨。】

      视频已近尾声,这视频在播放时还配有背景音乐,把林菱听得眼含热泪,包子都啃不动了。

      而诸朝也听那曲子在婉转地唱:“我自关山点酒、千秋皆入喉,更有沸雪酌与风云谋;我是千里故人,青山应白首;年少犹借银枪逞风-流……”

      古人虽不解为何用这首好似描写武将的曲子来配身为文官的张居正,可这曲子词虽写得奇奇怪怪,调子倒不差,听来便觉深痛与孤寒,好似那画中飘飘扬扬的风雪,果真落在了历史上的张居正眉眼之间。

      那画面定格在那雪中如青松般的背影上。

      【最后,我们用一句诗来送太岳公。】

      风雪中浮现一行字。

      【谁言天公不好客,漫天风雪送一人。】

      跪在金銮殿上的张居正,静静地听着仙迹中的后世之人如何评说他,在听到这诗句后,他也在此刻垂下眼眸,能够含笑轻叹了一口气。

      可惜,身旁无酒。

      真想与后世之人对饮啊。

      后人知他之志,他亦九死其犹未悔矣!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3章 千古唯有张居正2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停更修文中~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