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3、稻花香里(十) ...

  •   钱禾用尽了气力,来不及看孩儿一眼就昏睡过去,良久方醒。

      正是日中时分,阳光澄澈,室内甚是明光,只见池舟坐在床侧,紧紧握住她的手,满面焦色。

      “你怎么在这儿?快出去呀。”钱禾听母亲说过,产房污秽,夫君不可入内。

      池舟见她醒转,舒展眉头,问道:“感觉如何?可有哪里不适?要不要喝水?”

      “这些不用你管,你快出去。”

      “我哪儿也不去,就在此守着你跟立儿。”池舟说罢起身,去墙侧的小床里报过个襁褓,让钱禾瞧看。

      只见一个小人,粉粉团团的,睡得正香。

      “眉眼挤到一处,这么丑啊,也看不出像谁!”钱禾抬手轻抚儿子的眉毛。

      池舟无奈地笑:“等长大就好了,小孩子都一个样。”

      这时罗姨端了鲫鱼汤进来,钱禾喝了一小碗,又道:“立儿怎么一直睡,他不饿呀?”

      “小公子每日得睡六七个时辰,等醒来就该吃奶了。”罗姨说完,让池舟去歇息,她要替钱禾更换被褥。

      池舟本不想,但架不住罗姨催促,只好避开。

      换好被褥衣衫,钱禾跟罗姨道谢,还请他一定看住池舟,莫要再进产房。

      罗姨却说不必,因为生产全程,池舟都在。

      “您是没瞧见,公子那着急模样,一听说夫人临盆,立刻从县衙赶回来,根本拦不住,直接进来,说什么也不肯走。”

      罗姨叹一声,“这么多年,我还是第一次见男子陪同生产的。”

      “他怎么得信的?”钱禾问。

      “云儿那丫头,请完稳婆,又跑去县衙。生产乃大事,公子是一家之主,合该回来。”

      池舟这一回,直歇了七日,确定钱禾无虞,长子安好,方才去县衙理事。

      县衙近来正忙着修葺二十所危房,工房裴勇督管,按照计划,两个月内完成。

      谁知这日池舟一进衙院,就见裴勇迎上来,说丢了一车椽木。

      “这些椽木是从六阳县购得,就算重新采买,一来一去要耽搁不少工夫,工期怕是得延长。”

      “不急,且说说怎么回事?”池舟带着裴勇进了后堂,宋琪奉上茶水。

      裴勇顾不上喝茶,立刻道:“说来也怪,那车梁木就在赵老太的院里,昨天晚上收工前,匠人们还点数过,可今天一早就不见了,整整六十根。院门是锁着的,左邻右舍也说没听见动静。”

      池舟听着,问:“赵老太怎么说?”

      “她也说不知道,天黑就在厢房睡下了,一觉到天明。”

      “拿地图来。”

      裴勇把永淳街巷详图铺在堂案上,点着北城大槐巷的一所宅院,道:“这就是赵宅。”

      池舟注意到巷后是片空地,三丈外栽着大片竹林。

      “赵老太有个儿子的,是吧?”池舟按按眉心,道。

      “是,名赵胜,入赘王家烧饼铺后,对赵老太不闻不问。不过自从县衙修葺赵宅,赵胜倒是来给匠人们送过两次烧饼。”

      “王家烧饼铺,可是西城这家?跟大槐巷隔了一条街。”池舟目视地图,问道。

      裴勇说是。

      池舟想了想,让衙役去带赵胜过来。

      “大人,那赵胜胆小如鼠,常被妻家打骂,他怎么有胆偷窃?再说,六十根椽木,运到王家,也太扎眼了。”

      “例行询问,先别急着下结论。”池舟卷起地图,交给裴勇。

      很快赵胜步进堂来,浑身颤抖着跪在地上。

      “赵胜,你家宅子修好了么?”池舟坐在堂案后,沉声道。

      “回大人,小的家宅乃是危房,听里长说,等明年县衙会统一修整。”

      “那你把椽木搬回去做什么?”池舟提高了声音,“木料都是县衙出,你这是要替县衙省钱?”

      “还是不想你母亲住安房?”

      赵胜一个哆嗦,并不应声。

      “你现在说,本县算你出首,可从轻发落,要是等我搜出赃物,你跟你的家人,都要受罚。”

      见赵胜不语,池舟立刻唤过衙役,吩咐道:“去搜王家烧饼铺,特别是锅炉房内……”

      闻言,赵胜忽地叩首,颤声道:“我招。这都是内子的主意,我也不想,但又吃不住捶打,只好从命。”

      “她不知偷窃犯法,按律当施杖刑么?”

      “内子说,都是危房,凭什么王家的就要后修,很是气不过,便决定捣乱一下,那些椽木就在大槐巷后的竹林里,是我从后窗一根根扛过去的。只带了两根回家做柴火!”

      “你个蠢货,她让你杀人,你也杀人?”裴勇急道。

      赵胜不答,只是叩首。

      池舟让衙役将人带下去,录好口供,立即将王氏捉来,杖三十,罚金五十两。

      裴勇自带匠人去竹林找回椽木,继续修葺房舍。

      此事前后不过两个时辰,池舟却感压力甚大,只因民心浮动,这等事将来怕是还会不少,防微杜渐之计,除了张榜告示之外,礼仪律法的普及也势在必行。

      池舟让宋琪请礼房周竹过来,跟他商量印发册页之事。

      “大人,册页好印,可民众多不识字,看不懂啊。不如由里长按时讲说。”

      “四城各有几百户人家,就算一家出一人,也是几百人,哪里有如许大的屋舍容纳这多人?”池舟道。

      “那就十家一组,轮流进行,这样还不耽搁做工。里长若是忙不过来,县衙可派人手襄助。”

      眼下也只能这么办,池舟让周竹去跟四城里长碰头,商议具体细则。

      周竹刚走,门吏来报,说布行秋行首来拜。

      秋小英一身茜色裙衫,款款登堂,先是谢过知县大人的证婚之恩,又提出捐赠银两一事。

      “大人莫要推辞,先听我说。”

      *
      钱禾在给立儿喂奶。小家伙吃得开心,一双秀眼弯起,小手紧紧抓住娘亲的食指。

      青桃在旁侍候,将洗净的尿布放在熏笼上。

      忽然厚厚的棉帘被掀起,池舟大步进来,钱禾吃了一惊,还不到散衙的点,提前归来,怕是有事。

      果然池舟让青桃先退下。青桃看看钱禾,见她点头,这才步了出去。

      “你为何把淳新布铺转出去?”池舟走到床前,轻声问。

      闻言,钱禾提着的心立即落下,如前那般回答:“忙不过来呀,我要带立儿,特产店够咱们使用。”

      “就这?”池舟挑眉,显然不信。

      “秋行首靠谱,她想发展永淳布业,我正好给添把劲。”钱禾瞥他一眼,慢慢道,“她会安排织手跟琴姐学习技艺,到时能织……”

      池舟忽地抬手,捧住钱禾脸,在额头轻轻一吻。

      “你,立儿还看着呢!”钱禾红了脸,作势要推开他,却被握紧手,动弹不得。

      池舟低头看看儿子,小家伙也正睁着乌溜溜的眼眸望着双亲,眼神中甚是好奇,小嘴已不吮吸。

      “看来你是吃饱了,来,让爹爹抱。”

      池舟抱起襁褓,轻轻拍着,又道:“今日秋行首来县衙,又要捐银建义塾,我不想答应的,但她说,若我不答应,她没法跟你交代。”

      淳新布铺盘给秋锦堂,条件之一便是营收的两成作为义塾之用。

      钱禾闻言,知道再瞒不住池舟,于是道:“你的身家都在我手里,当初买淳新布铺的银子就花了一百六十两,用你的铺子,建你想建的义塾,不正合适?”

      的确,这可比花外人的银子更舒坦,更理直气壮,更让她安心。

      池舟望着她笑:“谢夫人成全。秋行首还捐了一所宅院,稍稍修葺就能使用。”

      见钱禾脸色有变,赶紧解释,“当然这宅院的使用是有条件的,需优先招募学习织造的生徒,特别是女子。学期两个月,待考核通过,秋锦堂优先选人。”

      “你答应了?”

      “嗯。读书最重要的事明理,其次是习一技之长,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科举,义塾之设,启蒙为要。”

      听了这话,钱禾忽道:“也不知立儿将来读书如何?最好像你,光宗耀祖。”

      池舟看看已然熟睡的婴童,柔声道:“做什么都好,只要自食其力,快乐康健即可。”

      一年后,池立以实际行动回应了父亲的期盼。抓周时,他没拿算盘,也没拿书卷,而是握住个红薯不放。

      后来入学,更是对农书热心不已,从十四岁起,就用攒的银两买了两亩田地侍弄。

      在池立看来,民以食为天,经商举业手工都比不上种田,于是终身务农,奉养双亲。

      *
      时间过得很快,眨眼池立已是满月。之前,钱禾想设宴庆贺来永淳一年,未能得行,遂趁着满月酒一起办。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池知县喜得麟儿,想来奉贺,但都被池舟拒绝,是以这场宴席只是家宴。

      池舟一家三口,罗姨,青桃,宋琪,罗云儿,谢飞,陆远,程达,孙甘,阿娟,陈年,谢翠翠,赵德。

      众人坐满中厅,火盆烧得大热,正劝饮间,忽听有人叩门。

      时已近晚,何人造访?

      谢飞让众人慢饮,自行去开门迎看,却是吏房王寅,说有急事,需跟大人面谈。

      池舟不想惊扰众人,便在倒座见了王寅。

      “大人,京城快马急信,请您看阅。”王寅捧上一个竹筒。

      池舟看那封签上盖着吏部大印,心下不解,自己刚刚就任永淳知县一年,再快也不可能升迁啊,也不到考核年,难道是训斥?

      谁知却是平迁。

      调令上写的明白:要求池舟于本年腊月初三,就任广东府角县知县一职。永淳知县另有张知美接任。

      原来角县的赵知县,一病不起,无法留任,于是上书朝廷,立荐池舟继任。理由很充分,角县水灾之际,赵知县四处借粮,只有池舟慷慨解囊。

      “如池知县这等心胸宽广之人,方能治好灾后角县。”

      这些都是顺天府姜府尹写信告诉池舟的。

      当下池舟不敢耽搁,毕竟短短十几天,需把一应衙务规整清楚。

      好在六房勤谨,不多日就把一应文书卷宗理顺。因为张知县年后才能到任,池舟便让六房共同理事,将县令大印交给吏房王寅保管。

      六位胥吏甚是不舍池舟。短短一年,永淳已是大变样。

      淳竹路修成,石桥搭起,双溪陶复烧,笋干跟竹编器走出南竹镇,常平仓扩建且装满粮米,红薯种植成功,柑橘嫁接改良,救助三山镇雪灾,收容小角山人,顺带推出金花茶,剪除应家恶霸,清空县衙大狱,修建义塾,修葺危房,如此种种,都让人相信,只要假以时日,永淳定能向朝廷纳赋,成为南疆富庶之地。

      “大人,时间再紧,饯别宴还是要吃的。”礼房周竹道。

      “好,那就定在月底。”池舟慨然应允。

      话是这么说,但到了那日,众人发现,大人一家早已离去。

      原来钱禾跟池舟都不想惊扰民众,便早早安排罗姨跟青桃带着立儿乘车出城,由谢飞护送,赶往角县,宋琪跟陈年早已赶去找下住宅。

      两人则扮做行商,赶早随着脚夫队出了永淳县城。

      “舍不得?”池舟见钱禾勒马回望,忍不住问。

      “有点,但角县更让人期盼。”钱禾笑。

      “角县的情况比永淳更糟,水灾之后,百业待兴,你不怕?”池舟笑问。

      “怕什么!当初来永淳咱们只有六个人,可现在咱们是一队人,有什么做不到的,一定行!”

      这时牛沛等百人来跟两人会合。按照规制,县衙衙役不可超过一百二十人,于是池舟留下百人,将另外的百人当做自家家丁带走。

      这是早跟牛七翁讲好的。

      此外,除孙甘留在全州打理特产店外,陆远、程达也愿同行,陈年亦然,把竹器生意全部交给许怀打理,脚夫彭浩也带着一个伙伴李怡赶来表示愿意效力,一行人,整整一百一十三人,可谓是浩浩荡荡。

      “走吧。”

      钱禾扬鞭,迎着朝阳奔去,池舟紧紧跟上,两骑并辔,越行越远。

      (全文完)

  • 作者有话要说:  居然就写完了!
    感谢阅读至此的诸位天使!
    下本开《神明都知道》,一个偏爱的故事!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